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有著豐厚的歷史蘊涵,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古建筑活化利用_古建筑、仿古建筑、文物建筑有啥區別嗎?
1、古建筑
在我國,具有一定年代感但在歲月長河中仍完好或部分完好的建筑被視為古建筑,因為它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的水平,對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從年代上講,古建筑通常是指清代(含)以前的建筑。
2、仿古建筑
使用現代建筑技術和模仿材料來達到古建筑外觀的建筑稱為仿古建筑。
它在材料上不同于古建筑,仿古建筑大多使用現代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二是制作工藝不同,例如釘子進行加固;三是仿古建筑大多外形相似,但又不太像,沒有仿古建筑的精雕細琢。
3、文物建筑
事實上,我國的文物法中并沒有文物的概念,只有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概念。 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建筑”類,其定義為:具有突出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各類建筑和建筑群; 具有時代、地域、民族等特點和典型性的其他建筑和建筑群。 不可移動文物進一步細分為: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代表性建筑等。
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如何活化
“活化”,其實意味著要因地制宜地對文物建筑進行保護,賦予其自我的造血功能,在合理的利用中獲得新的生命。
文物活化是保護文物的一種方式方法,就是讓來自古人的生活中文物“活起來”,讓它們以一定的展現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古建筑活化利用,是在不改變古建筑本身的特點和特色的前提下,在古建筑利用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意化開發,讓古建筑煥發新的光彩,進一步實現其價值。
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_古城鎮如何活化利用?
1、南京老城南歷史城區的活化利用模式
南京老城南歷史城區是六朝以來南京繁盛的居住區,城區內風貌尚存,街巷肌理清晰,能夠集中反映南京明清老城的傳統風貌特色。該城區內明城墻、夫子廟、秦淮河、傳統民居是南京知名的重要歷史地標。
南京在對老城南歷史城區進行有機更新時,根據其歷史文化和街區格局的特點,采取的是市井文化延續和活化策略。
一是對市井街巷格局進行精細化保護與更新。具體表現在:將街區內建筑分成文保、歷史建筑、風貌建筑、一般建筑四級,分別施以修繕、修復、整治、改建的對策;保留街巷寬度、走向、與建筑的肌理關系,延續市井肌理風貌;對不同的街巷進行有針對性的活動策劃,引入多樣化的旅游體驗,形成片區更新的動態維護。
二是做好非物質文化的復合化傳承與發展。老城南歷史城區內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積淀了深厚的市井文化、儒學文化、名士文化等,在活化利用過程中,通過與展示活動、消費休閑、售賣體驗等相結合,使其既傳承傳統歷史文化,又與現代生活相融。
三是推動商業載體的綜合化引入與提升,引入曲藝文化、咖啡文化與原有文化互為交融,使傳統與現代交織,展現新的活力。
旅游開發中,將旅游項目開展與地方建筑文化相結合,不僅能夠擴大當地建筑文化的影響力,更好的保存建筑文化傳統,另一方面,還能為保護歷史文化城鎮提供適當的物質支持。兩者相輔相成,在互相促進中共同發展。
一座古城、一個古鎮不是靜止的景觀,而是“活”著的歷史,但由商業開發引起的過度人類活動,已成為威脅古城古建安全的禍首。事實上古城的開發,有它需要把握的“度”,要堅持當地文化的主體地位,防止旅游開發所帶來的商業文化成為地方文化發生變異的催化劑,使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淳樸的民風民俗過快發生變異或消失。
古城保護與旅游開發應要同步跟進,一方面要有效傳承文脈,另一方面要繼續謀求發展。既要保護好代表性強的古城區、歷史街區和古建筑,以及與之相伴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要在保留“古”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古城開發既要避免對核心區的大拆大建,也要兼顧新舊建設的有機融合,從而最終達到新舊統一、古今協調的整體效果。
歷史文化城鎮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承載著歷史的文化積淀,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它保護好,這也是我們歷史文化傳承和發揚最為關鍵的一環。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保護措施,以保護為前提進行適當的旅游開發,才能保存歷史城鎮的活力,繼承并發揮起在歷史中的意義和作用。
2、古建筑活化利用_大田世居_古建筑活化利用
大田世居,又稱大田圍,位于 深圳市龍崗區 寶龍街道龍東社區陳源盛村,是由河南幾經輾轉遷徙至龍崗陳源盛村的陳氏家族建設而成,始建于1825年,距今有近二百年歷史。
大田世居總區域占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是難得的保留完整的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圍龍屋坐南朝北。包括三堂、二橫、一圍龍(圍龍未建成)、四角樓。 形似雞蛋渾圓,內含儒家哲學之思,客家文化之美。前有如玉月池,后有碧波風水林,以“三堂”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前低后高。整體布局主次分明,錯落有序,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被稱為嶺南“喬家大院”。
作為深圳首個政府主導型文物古建筑保護與活化利用示范項目、首個匠作文化產業聚集高地/孵化器、首個農工研學一站式親子體驗園區,地處寶龍街道龍東社區源盛路6號的大田世居按“五園一坊”總體布局,將建設匠作博覽園(博物館集群)、當代藝術陶瓷博覽園、匠心公園、匠師工坊等幾大區域,規劃總面積23萬平方米,其中啟動區占地4萬平方米。項目結合東方美學思想、中國傳統造園文化與現代生活品味,創建中國風的建筑、園林、景觀,傳達獨特的空間結構敘事美感,營造綠色環保的人文意境。
建筑內有當地政府支持改造的大田木作博物館,這樣不僅使古建筑得到保護,同時也使傳統文化得到傳承,一舉二得,館內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動畫和現場體驗的方式,全方位的展出中國傳統木作工藝技術,以及榫卯體驗、多媒體沉浸式體驗、木作工坊體驗等多個體驗空間。
從認識樹木到木工工具和技藝,從木工作品到匠心品德,處處展現出我國幾千年木作技藝的發展和傳承, 是一個適合一家老小游玩體驗的好去處,目前已免費對外開放。
圍屋的保護方式,很好的保存了客家的建筑原貌,原本坍塌和未建完的部分,不是整體復原,而是保留坍塌墻體,直接支鋼架構將其保護起來,這樣既能保留建筑本身在歷史長河中的印記,又能使參觀者能看到建筑原本的樣子及建筑結構特點。
沉浸式團建劇本殺通過數字劇本殺概念,打造與景區一直的文創IP,塑造歷史與未來,虛擬與現實,將景區景點與培訓、黨建、劇本殺等場景進行數字化融合,激活景區數字活文化概念,將游客變成故事的主角,適合公司團建,年會團建。
實景沉浸式劇本殺,在不改變古建筑本身的特點和特色的前提下,在古建筑利用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意化開發,讓古建筑煥發新的光彩,進一步實現其價值。
沉浸式團建劇本殺是讓玩家到影視城、景區街區、歷史古建筑,實景體驗劇本殺線下游戲。通過對古建筑多元化的再利用,讓游客穿越時光,能夠切身去感受歷史建筑的魅力、時空的錯位,讓古建筑的靈魂得以延續。
沉浸式團建活動方案可操作性強,人數可變,8-20均可進行團建陣營模式,上百人的可以進行沉浸式團建開放版模式。
實景沉浸式劇本殺團建活動的亮點是劇本劇情、任務線索、道具均可以在團建小程序后臺進行配置,無需自行加購;
玩家在古香古色的建筑穿梭的過程中,還有一定幾率觸發不同的奇遇劇情,領取特殊的道具,獲取隱藏的任務和線索卡,達到某種成就獎勵。
玩家不僅享受到古建筑的文化底蘊和優美風景,還釋放工作壓力,凝聚向心力,促進協同合作,顛覆了以往傳統團建方式。
沉浸式團建劇本殺有實景開放本也有陣營對抗本,從布景、團隊陣營對抗,真人NPC,劇本,服裝等方面加強玩家的代入感,讓玩家投入在實景搜證,邏輯推理,用主角的視角去了解景區。
沉浸式團建不僅結合了劇本殺的推理性、懸疑性來滿足了年輕一代的推理愛好和表演欲,還增加了科技元素、角色換裝、實景沉浸式體驗、團隊陣營對抗等創意互動,增加新老玩家的互動體驗和團隊溝通協作,更好的達到了團建活動的目的。
電話:13715142716
傳真:0755-33914311
郵箱:407636415@qq.com
地址: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辦民治大道325號(東邊商務大樓)11層1188房